不过自从喜峰口一战后,国民政府被迫签订了塘沽协定,当时名噪一时的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和大刀队出身的张兴汉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直到七七事变爆发,第二十九军大刀队浴血平津,再次博得了各界国人的敬佩,他们虽败犹荣,但是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出身的抗日英雄张兴汉却消声觅迹了。

    当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或许是被目前紧张的国情吸引了注意力后,张兴汉这个当日在喜峰口一战成名立下赫赫战功的抗日英雄再次脱颖而出。

    百姓们自然是关注度极高,而且张兴汉又在淞沪战场立了新功。

    在前段时间报纸上所刊登的全是前线告急,丢城失地的不利消息。因此张兴汉的出现可谓是给国人大大涨了士气。

    在南京城内中央日报的所刊登的关于张兴汉这一刊的报纸一经印出,即被哄抢而光,卖的极其火爆。

    这样的情形在上海、杭州、广州、徐州等大中城市几乎是同时上演。

    各界国人在看到了从淞沪战场上传来的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个个激动振奋不已,武汉等地有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募捐机构,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奔走着,号召着社会各界捐款捐物,齐心协力抗击日寇,保卫国土。

    商人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热血青年们纷纷踊跃参军,要求上前线杀敌报国。一时间国民政府设在各地的招兵处以及募捐处,火爆异常。

    一时间,民众对于国军的好感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国民政府以及蒋委员长在全国民众、军队等各个地方机构的声望急剧攀升,原先和中央貌合神离的地方政府以及并不看好国民政府的一些所谓民主和党外人士也皆发表了声明,坚决拥护国军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

    而与此同时,已经成为全国民众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张兴汉却不知道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

    顾家宅,此时已经成为了国军的后勤基地,在张兴汉带着杜倩雪和一连幸存的官兵们来到顾家宅附近之时,恰逢国军第67师、第98师等部队路过这里赶赴罗店前线,看着连绵不绝的国军将士浩浩荡荡的开赴前线,张兴汉嘴角微微轻动,心中悲壮之情缓缓升起,淞沪会战中的绞肉机正式启动了。

    这些此时还充满热情带着一腔热血英勇的国军将士最后会有多少人倒在这罗店这座血肉磨坊之中,张兴汉不知道。

    不过作为一名中国军人,他能够理解这些英勇无畏的可爱可敬的国军将士此时的心情,祖国遭受侵略,民族危急,国家危急,国破家亡,身为军人,理应义不容辞的开赴前线,殊死抗敌,纵使九死亦无悔!

    正是抱着【我死国生,我亡国存!】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豪迈精神,无数国军将士前仆后继,以自己的鲜血,以自己的血肉为祖国,为民族筑起了一组血肉长城!

    看着一张张年轻英俊的面孔上一副视死如归,杀敌报国的坚定表情,张兴汉心底想起后世一些人诬蔑国军不抗日,他只想回一句【谁他妈说国军不抗日?】

    或许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出现了很多民族的败类和卖国贼,但是在当时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处于生死存亡之秋,绝大部分国人都还选择了奋起反抗。

    【誓死不当亡国奴】这句口号不是空喊出来的,虽然国军在正面战场接连失利,但是无论是在沦陷区还是在前线,国人的抵抗从未停止,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绝不甘心屈服于区区东洋倭寇。

    虽然在国军阵营中不乏一些叛党叛国的民族败类汉奸部队,但是国军阵营中更是不缺殊死抗敌,真心爱国的军人。

    看着这些个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中间许多人都还未成家,没有娶妻生子,更还没能来得及好好孝敬一下家中生他养他的父母亲,但是,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当民族需要他们时,很多人毅然背井离乡投笔从戎,披上了军装,只为保家卫国,捍卫山河。

    一些深明大义的父母在儿子披上军衣出征前,总会强忍着悲痛,送子参军,并且鼓励他们一定要好好的当兵,多杀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