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温和地看向朱标,轻声问道:“辽东战事既是你一手操持,那你觉得此番该如何封赏朱应?”

    他的声音在庄严威肃的大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标闻言,上前一步,立刻躬身行礼,大声回道:“回禀父皇。”

    “大宁自设立府域以来,就一直未曾设立卫指挥使,而是由知府暂代此职。”

    “今辽东将定,朱应是自大宁边军成长起来,自边军立功无数,为国杀敌无数。”

    “儿臣以为,大宁卫所指挥使一职,非朱应莫属。”

    朱标说这话时,神色坚定,语气中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坚定,仿佛在向众臣宣告这一任命的合理性。

    朱元璋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随后说道:“以往卫所指挥使的任命,是需要经过推选的。”

    “在各地依战功而择选,然后再由兵部考量,经过咱的同意而定。”

    “而且我大明担任卫所指挥使之位的将领,年龄最小的也有近三四十岁了。”

    “这朱应才十七岁,这也算是我大明之最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抚摸着龙椅的扶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对朱应年轻有为的赞赏。

    听着朱元璋的话语,朝堂上的群臣们自然也很清楚,朱应晋卫所指挥使的事情基本可以定下了。

    毕竟朱应的战功太过耀眼,这耀眼的战功足以弥补他年龄上的不足,也足以弥补晋升指挥使所需要走的各个繁琐流程。

    要知道,一个边军卫所的指挥使至少都是统帅五万大军,镇守一方,这完全可以算是手握兵权的大吏了。

    以十七岁之龄登临这个位置,在大明的历史上根本未曾有过。

    “父皇。”

    朱标笑着说道:“如若不是这一年朱应已经连晋了三爵了,儿臣甚至都想再晋他爵位了。”

    朱标说话时,嘴角微微上扬,眼中满是对朱应的欣赏与看重。

    闻言!

    群臣们不由得纷纷看向朱标,心底更是感慨朱标对朱应的看重程度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