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3)
姜阮涟自然不知道那是一块怎么样的腕表,可是想起自己这几天所经历的,也知道那块腕表必然是价值不菲。如此轻易就送人,可见这世家小姐果然是与自己不同的。姜阮涟想那东西必是贵重的,又想着自己到底要收不收。收了吧,实在是太过贵重,不收的话,又像是不给人家面子,倒是左右不好干。
含巧看见表已经放在那,知道纪罗绮也不缺这一两个表,看着自家小娘时时不说话的样子,也知道小娘是正纠结着。她走上前去,将那表拿起来,笑盈盈的说道:“姜姨娘,您好歹说句话呀,这是绮四小姐的一片好意,您若是不说的话,奴婢可就帮您收到梳妆盒里去了。”
姜阮涟看两人都是这个反应,便觉得这礼自己是该收的,于是到了谢,让含巧好生放到盒子中去。
纪罗绮瞧这人这般的拘谨,也知道自己在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原本还想着看看自己的小娘究竟长什么样子,如今想着却是看不见了。等着一会儿天也就黑了,约莫着哥哥也就该散学回来,这小娘怕是一时半会聊不上了,不如去角门迎接哥哥。
这样子想着,纪罗绮也不再多留,起身说道:“小娘是新娘子,面皮子薄一点,不是什么稀奇事,我在这里想来小娘也不觉得有什么,反而是觉得自己不自在。正好大哥就要回来了,我便先出去迎接大哥,小娘自己且先坐一会儿。”
姜阮涟听见人总要走了,暗暗的舒了一口气,却又不敢让人发觉。
纪罗绮看人这副拘谨的样子觉得有趣,人都走到了房门口,却突然回过头说话。“对了,小娘,若是觉得自己掀开盖头不妥,我也可以现在帮忙掀开。”
这话更是吓得姜阮涟呼吸一滞,不知道这番话是怎么说出来的。等着人走了,姜阮涟心中暗暗思量,这学堂上究竟教的些什么,怎么的好好的小姐是这般的样子呢?究竟是学堂上这样教,还是这大家族中的小姐都是这个样子?自己究竟是哪里不知道,怎么对于这些小姐,倒是完全的理解不了呢。
含巧送了人走进来,看自家小娘还在床上呆坐着,也知道是在思考刚刚的话,于是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答。“绮四小姐那个样子惯了,小娘是不必关心的,总之离她远一些,学堂把人都教坏了。不过掀盖头的事倒是没骗您,过了今天晚上,只要到了一更的时候,若是老爷没来,您便能自行掀了盖头了。”
含巧说着又叹了口气,似乎是惋惜:“真是苦了您了,老爷不在,偏偏又要到这个时候把您抬进来,这到时候逼得您是不自己掀盖头也不行,这叫个什么事儿呢?”
姜阮涟听着,心中也难免有些失落。这世上哪个女子不希望是丈夫亲自掀起的盖头,而后与自己同踏而眠,从此生儿育女相伴终生,哪有像自己这般的呢?新婚之夜要自己掀盖头,往后说出去也只是个小妾,就像是随便一个物品,哪日怕是便能被送了人,这叫个什么事儿呢?
可是转念一想,怨气便也消了。在乡下已然是活不下去的,那所谓的革命越闹越厉害,还偏偏就逮着乡下祸害,今日闹完明日闹明日闹完后日闹,闹来闹去旁人不知道,他们乡下人的日子是越过越苦。如今若不是实在没米下锅,父亲母亲又怎么能下得了这样的狠心,将自己嫁出来做妾呢。
含巧见人不说话,怕人生又想了什么悲伤的事情,便又找着话头与人聊。
此时外头纪柏珣已经坐着车回来,孙若梅等在门口,旁边还站着纪悟筠与纪罗绮。
纪柏珣走进门来,看见三个人都在这,让司机把车开走,自己往里头走。身后的两个随从帮着收拾东西,也并不说话,就安静的跟在后头。“今日你们怎么都等在这儿了?要说你们也是有趣,不来时一个都不来,要来时人人都来。”
孙若梅听了便抿着嘴笑,指着纪罗绮,说到:“还不是四妹,今日父亲纳妾,她偏偏好奇,非要去看看这小娘长什么样子。要我说,姨太太这种东西,就像是家里的一个瓶瓶罐罐,左右不过是个摆设,瞧着好看放在那里的,哪有什么看不看的呢?偏偏她去了,那位姨太太面子薄,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让小妹好生的着急,所以也没了法子,就出来了。正好想着你要回来,边拉着我跟筠儿,说是要等你。”
纪罗绮听见嫂嫂的话,心里也并不恼。嫂嫂出身大户人家,自然从小是被当做大家闺秀的典范培养,从小自家的母亲便说的是这些话,嫂嫂这样想,也并不奇怪。
纪柏珣对于妻子的话,也没说什么,笑着抱起一旁的纪悟筠,伸手点了点儿子的鼻子,而后将儿子稳稳地抱住。“母亲那边可是结束了吗?听说今日来了不少宾客,不过都是想着图个近乎,约莫着也没人是真的为了姨太太的事来了。”
孙若梅听着丈夫的问题,回答道:“母亲那边已经结束了,过会儿就要传晚膳了,你快将孩子放下,回房中去梳洗一番,别误了给母亲请安。”
纪悟筠听着娘亲这样说,便说要让父亲放自己下来,纪柏珣不为所动,仍然抱着自家儿子,笑道:“这有什么妨碍的?趁着他如今小,我还能抱动,等再大些了,怕是抱也抱不动了呢。”
孙若梅也不说话了,只是笑,又看到旁边的纪罗绮,半是调笑半是揶揄的说道:“四妹如今还没个定论呢,整日中,在学堂上学,怕是连自己的亲事都忘了吧?四妹如今年岁也不小了,得有十八岁了,也就是这几个月的事。记得嫂嫂十八岁的时候已经嫁入你哥哥了,不知道四妹可有没有看中哪户人家?”
纪罗绮是不大愿意说这些的,她总是不明白。为何一个女子就一定要出嫁?为何在旁人看来,女子只有出嫁才是最好的出路?这究竟是谁规定,又是谁把这些明确的写了出来?其实没有谁规定,更没有什么成文律法,只是人人都这样觉得,潜移默化之下,似乎女子出嫁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嫂嫂这样想,过几年母亲也这样想,可自己却是个对出嫁毫无想法的。
含巧看见表已经放在那,知道纪罗绮也不缺这一两个表,看着自家小娘时时不说话的样子,也知道小娘是正纠结着。她走上前去,将那表拿起来,笑盈盈的说道:“姜姨娘,您好歹说句话呀,这是绮四小姐的一片好意,您若是不说的话,奴婢可就帮您收到梳妆盒里去了。”
姜阮涟看两人都是这个反应,便觉得这礼自己是该收的,于是到了谢,让含巧好生放到盒子中去。
纪罗绮瞧这人这般的拘谨,也知道自己在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原本还想着看看自己的小娘究竟长什么样子,如今想着却是看不见了。等着一会儿天也就黑了,约莫着哥哥也就该散学回来,这小娘怕是一时半会聊不上了,不如去角门迎接哥哥。
这样子想着,纪罗绮也不再多留,起身说道:“小娘是新娘子,面皮子薄一点,不是什么稀奇事,我在这里想来小娘也不觉得有什么,反而是觉得自己不自在。正好大哥就要回来了,我便先出去迎接大哥,小娘自己且先坐一会儿。”
姜阮涟听见人总要走了,暗暗的舒了一口气,却又不敢让人发觉。
纪罗绮看人这副拘谨的样子觉得有趣,人都走到了房门口,却突然回过头说话。“对了,小娘,若是觉得自己掀开盖头不妥,我也可以现在帮忙掀开。”
这话更是吓得姜阮涟呼吸一滞,不知道这番话是怎么说出来的。等着人走了,姜阮涟心中暗暗思量,这学堂上究竟教的些什么,怎么的好好的小姐是这般的样子呢?究竟是学堂上这样教,还是这大家族中的小姐都是这个样子?自己究竟是哪里不知道,怎么对于这些小姐,倒是完全的理解不了呢。
含巧送了人走进来,看自家小娘还在床上呆坐着,也知道是在思考刚刚的话,于是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答。“绮四小姐那个样子惯了,小娘是不必关心的,总之离她远一些,学堂把人都教坏了。不过掀盖头的事倒是没骗您,过了今天晚上,只要到了一更的时候,若是老爷没来,您便能自行掀了盖头了。”
含巧说着又叹了口气,似乎是惋惜:“真是苦了您了,老爷不在,偏偏又要到这个时候把您抬进来,这到时候逼得您是不自己掀盖头也不行,这叫个什么事儿呢?”
姜阮涟听着,心中也难免有些失落。这世上哪个女子不希望是丈夫亲自掀起的盖头,而后与自己同踏而眠,从此生儿育女相伴终生,哪有像自己这般的呢?新婚之夜要自己掀盖头,往后说出去也只是个小妾,就像是随便一个物品,哪日怕是便能被送了人,这叫个什么事儿呢?
可是转念一想,怨气便也消了。在乡下已然是活不下去的,那所谓的革命越闹越厉害,还偏偏就逮着乡下祸害,今日闹完明日闹明日闹完后日闹,闹来闹去旁人不知道,他们乡下人的日子是越过越苦。如今若不是实在没米下锅,父亲母亲又怎么能下得了这样的狠心,将自己嫁出来做妾呢。
含巧见人不说话,怕人生又想了什么悲伤的事情,便又找着话头与人聊。
此时外头纪柏珣已经坐着车回来,孙若梅等在门口,旁边还站着纪悟筠与纪罗绮。
纪柏珣走进门来,看见三个人都在这,让司机把车开走,自己往里头走。身后的两个随从帮着收拾东西,也并不说话,就安静的跟在后头。“今日你们怎么都等在这儿了?要说你们也是有趣,不来时一个都不来,要来时人人都来。”
孙若梅听了便抿着嘴笑,指着纪罗绮,说到:“还不是四妹,今日父亲纳妾,她偏偏好奇,非要去看看这小娘长什么样子。要我说,姨太太这种东西,就像是家里的一个瓶瓶罐罐,左右不过是个摆设,瞧着好看放在那里的,哪有什么看不看的呢?偏偏她去了,那位姨太太面子薄,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让小妹好生的着急,所以也没了法子,就出来了。正好想着你要回来,边拉着我跟筠儿,说是要等你。”
纪罗绮听见嫂嫂的话,心里也并不恼。嫂嫂出身大户人家,自然从小是被当做大家闺秀的典范培养,从小自家的母亲便说的是这些话,嫂嫂这样想,也并不奇怪。
纪柏珣对于妻子的话,也没说什么,笑着抱起一旁的纪悟筠,伸手点了点儿子的鼻子,而后将儿子稳稳地抱住。“母亲那边可是结束了吗?听说今日来了不少宾客,不过都是想着图个近乎,约莫着也没人是真的为了姨太太的事来了。”
孙若梅听着丈夫的问题,回答道:“母亲那边已经结束了,过会儿就要传晚膳了,你快将孩子放下,回房中去梳洗一番,别误了给母亲请安。”
纪悟筠听着娘亲这样说,便说要让父亲放自己下来,纪柏珣不为所动,仍然抱着自家儿子,笑道:“这有什么妨碍的?趁着他如今小,我还能抱动,等再大些了,怕是抱也抱不动了呢。”
孙若梅也不说话了,只是笑,又看到旁边的纪罗绮,半是调笑半是揶揄的说道:“四妹如今还没个定论呢,整日中,在学堂上学,怕是连自己的亲事都忘了吧?四妹如今年岁也不小了,得有十八岁了,也就是这几个月的事。记得嫂嫂十八岁的时候已经嫁入你哥哥了,不知道四妹可有没有看中哪户人家?”
纪罗绮是不大愿意说这些的,她总是不明白。为何一个女子就一定要出嫁?为何在旁人看来,女子只有出嫁才是最好的出路?这究竟是谁规定,又是谁把这些明确的写了出来?其实没有谁规定,更没有什么成文律法,只是人人都这样觉得,潜移默化之下,似乎女子出嫁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嫂嫂这样想,过几年母亲也这样想,可自己却是个对出嫁毫无想法的。